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医养生有何时代意义?
中医养生的时代意义: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,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,对人体进行调养,保持生命健康活力。
通过怡养心神,调摄情志、调剂生活等方法,从而达到保养身体、减少疾病、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在当下用中医养生,更具现实意义。
在冬季,通过中医方式如何养生?
冬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?
众所周知,冬季的气候特点为“寒”,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,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,下面告诉你冬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。
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有哪些?
冬天季节比较特殊,而在这个季节是适合储存能量,强身健体的季节,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季节滋补身体,让身体变得更加强壮,而通过了解一些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,可以让效果更佳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,在冬季要食用一些温热松软的食物,而切记不要食用一些阴寒湿冷的食物,在这一方面身体上要多加注意。
1.冬季养肾
肾是先天之本,是人的原动力,对人整个身体器官运作起着极大的作用。冬季,人体阳气内敛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。此时,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,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,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。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,注意热量的补充,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,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。狗肉、羊肉、鹅肉、鸭肉、大豆、核桃、栗子、木耳、芝麻、红薯、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。
2.冬天多吃苦味
少咸味,在冬季,肾脏的表现一般都偏往,如果在饮食上味道比较咸的话,肾气会更旺,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,使心脏力量减弱,影响人体健康。因此,在冬天里,要少食用咸味食品,以防肾水过旺;多吃些苦味食物,以补益心脏,增强肾脏功能,常用食物如:槟榔、橘子、猪肝、羊肝、大头菜、莴苣、醋、茶等。
3.冬季进补
俗话说,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,从这句话可以知道,冬季是储存能量非常重要的时节,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,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。小儿内脏娇嫩、易虚易实,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,以致损伤脾胃,其在冬令的补益,当以健脾胃为主,可食茯苓、山楂、大枣、薏仁等。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,往往休息睡眠不足,心脾或心肾虚,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、首乌等。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,不注意休息,而导致气血耗伤,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,可食龙眼肉、黄芪、当归等。
4.冬季老年人养生
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弱,容易出现一些疾病,再接上冬天的季节异常,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。老年人无病时,可选用杜仲、首乌等。若有病,则必须辨证进补。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,使身体更健康,但如果进补过偏,则补而成害,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。例如,虽为阴虚,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,补阴太过,反而遏伤阳气,致使人体阴寒凝重,出现阴盛阳衰之气。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,适可而止。
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:
1.调节饮食:脾胃是后天之本,若饮食不节制,会轻易伤到脾胃,容易造成多病早衰。
2.经常运动: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,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。
3.多吃良药: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、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。
4.温顺性情:保持良好的心态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。
5.适饮药酒: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,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。
6.均衡营养: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,荤素合理。
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,寒邪易伤肾阳,宜食温性食物。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,它滋五脏的阴气,发五脏的阳气。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、培本固元、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。
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互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浮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
冬季要去寒就温,穿的暖和一些,但空调和暖气一定不能开的过热过燥。冬天的时候皮毛都是闭合的,身上的阳气都藏在脏腑里,过温过燥,或者运动出汗,泄出了水分和阳气,轻则口干舌燥、嗓子干哑、牙龈肿痛等虚火症,严重的到了春季没有足够的肾水滋养肝木。
“痿厥”,痿是肝木病,四肢无力或者痛无定处。厥是肾病,手脚冰冷、容易麻木。
夏天大量使用冷气、冷饮,到了冬天又过度使用空调暖气,违背“养藏”之道,结果可想而知。
冬不按蹻。这是内经的教证。《内经》云: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䁥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逆之则伤肾,春必病温。
打开祖国医学的原传经典,所有的疾病里,最伤人的是寒。寒冷伤人。在冬季,晚上太阳下山,可以进入室内。如果没有烤火等取暖措施,已经可以上床了。早些睡。早晨晚些起来。一般按照年龄差,以50岁为一个标准。每过十年,比太阳下山早半小时进入室内;比太阳初升晚半小时出门。如果素来体质弱的,再延后半小时。让自己尽量不要碰到寒冷。三餐按时吃,吃好些。足吃、足睡。然后需要运动,可以在一天之内最热的下午3~5点进行几乎不出汗的运动。或者室内控温在18~25•c,有洗浴,能及时擦干身体。冬天尽量不要出汗。迫不得已,出汗到额头,微湿就行了。以运动不感觉疲劳,很温暖为准。
少做耗神、耗体力的运动。(包括不吃保健品、不吃滋补中药、不剧烈活动)保持纯朴安静的心身。
人们应该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吗?
主张养性修“生”,提bai倡防病du重于治病,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健康,而不是zhi疾病,是预防医学的范dao畴,学习中医养生不仅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有利,更是一种对身边朋友的贡献,只有健康了一切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,而且中医养生范围很广,市场很大,学习也可以用来做健康市场!
当然应该学习中医养生了,为什么?因为你不养生,以后你就养医生!
- 中医跟养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,而且广义上来说中医的范围非常广,包含了哲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、医学、康复学、天文学、植物学、动物学、地质学、矿物学等等的知识,真的是博大精深,非一两年之功可以通透的。
- 养生呢,可能是中医里面的一部分。但是包含的却也是非常广博,从天地万物的规律到生物的起居作息,从天文地理到四时变化,从微观的经络穴位到宏观的四肢百骸。
那么我们怎么学习中医养生呢?
- 首先就是看书,从黄帝内经开始多多阅读中医的书籍,里面融汇贯通的除了养生还是很多其他知识,需要你变通的学习,系统的积累养生知识。
- 其次是实验,养生不能养别人的生,可以现在自己身上实验,比如应四时而化生,夏天到了,吃什么、怎么运动、早晚起居注意什么?等等,自己先去体验,然后一段时间,看看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没有很好的改善,哪些知识是有用的、可以方便操作的,哪些知识是没有用的,不方便操作的,自己要记录下来。
- 第三是访友。养生里面贯穿的可能儒释道三家都有,所以多去跟三家大佬学习、交流经验,不断完善自己关于养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。
- 第四是走出去。除了帮助身边的人,还可以通过出书、做网络直播等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养生的知识,并能够帮助他们,再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。
中医养生保健学 中医养生保健
“养生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·内篇》。“养”指保养、调养、补养、护养之意,“生”指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,“保健”即保持健康。简单而言,“养生保健”就是保养生命、保持健康。养生保健活动贯穿于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全过程,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,通过调节饮食、活动形体、调养精神、调适环境等多种方法或手段以达到保养生命保持健康、减少疾病、延年益寿目的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。
“中医养生”又称摄生、道生、养性、卫生、保生、寿世等,古人将养生理论和方法统称为“养生之道”。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此处的“道”,就是养生之道。能否健康长寿,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,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中医养生保健
中医养生保健学是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理论、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,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,探索人类生命及健康长寿规律,研究中国传统颐养身心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、延年益寿方法,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指导人类保健活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。
历代养生家在长期的生活、生产实践中,从养神、动形、固精、调气、食养及药饵等方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,并形成相应的学术流派,如道家养生、儒家养生、医家养生、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等,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,丰富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。
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:一是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,包括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概念、基本特点、基本原则,以及中医养生保健发展概要、现阶段的研究任务等。二是中医养生保健常用的方法,包括精神、睡眠、饮食、运动、环境、季节、体质、推拿、房室、沐浴、娱乐等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及其应用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